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新闻动态   双创   领军人才 网络安全 工业设计   消防     数字化   联系我们
    课程
 
双创
领军人才
网络安全
工业设计
消防
数字化
    最新信息
» 从厦门之兴看中国之治——习近平同志领导编
» 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
» 习近平的青春观
» 习近平: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
» 近平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
»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科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将颁发
» 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致力永久睦邻友好——
» 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友谊之花越开越灿烂—
» 李强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 习近平圆满结束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 习近平结束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回到北
» 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 习近平阐述“中国—中亚精神”
»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详细信息    
 

数字化人才培养

来源:银川晚报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0-11-30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容器、智能运维等数字技术的出现,令中国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以下简称ICT)产业兴奋不已。传统ICT架构将被颠覆,数字世界已经近在眼前。但事实又是如何?颠覆确实正在进行,但过程也确实艰苦。这背后的一大原因,是企业尚未形成充足的数字人才储备,尚不能自给自足地驾驭数字化基础设施,创新和突破也因此受到了束缚。

数字化人才缺口破千万

作为知识型、密集型产业,如今ICT相关产业(软件业、通信业、电子信息业)正加速向生态化、智能化转型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缺口问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2017年ICT产业人才总体需求缺口在765万,到2020年已经接近1100万,且伴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加速,在全国范围内,全行业的数字化推进需要更为广泛的数字化人才引入,ICT人才需求缺口依然在持续放大。

ICT产业的发展急需高层次、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且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但这部分人才的获取难度和进入壁垒较高。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ICT相关产业的产值保持着接近年均20%以上的增速,然而基于教育部数据看,每年ICT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人数增长不超过10%,这部分新兴供给还需要2~3年时间才能胜任岗位职责。尤其是欠发达地区,ICT人才短缺将会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该产业的制约瓶颈。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热点,以及数字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趋势,企业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新技术来适应产业发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激发员工新活力,以此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因为数字人才缺口,不仅将制约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交付水平,更将制约智慧城市的运营效率,制约企业基于数字基础设施,进行应用迭代、业务创新的速度。

职教改革孪生人才培养模式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慧机场等,构成了智能世界的基本单元。但在埋下每一颗智慧种子后,又不可能任其野蛮生长,皆需培养孪生数字人才生态,以期对数字平台进行持续运营,展现价值;以期基于数字基础设施,进行应用快速迭代、业务持续创新。

传统行业知识换代周期为2.5年,但在ICT领域换代周期不足1年。所以“高薪挖人”属于典型的短视误区,而形成全维度全周期培养计划,才能留住人才生态。

近些年,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改革,连续出台了很多政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产学研高度融合、中高职无缝对接、职教与普教相互沟通且要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今年,国家发布了备受瞩目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20条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同时今年高职扩招100万人次,总体目标是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在此方案的措施中,一些措施体现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理念,例如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同时今年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今年以来已经先后发布了两批共计16个证书,其中很多涉及到了信息化技术以及数据科学。

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发展,顶层设计的效果凸显,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将紧密结合数字化经济时代的需要,通过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以实现区域经济与地方教育协调互动发展。


 

Copyright@ 惠民教育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20995号-1     联系电话:010-63825755
                Email: fgw512@163.com     北京百优惠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承办   支持:创泽